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共信息 > 廉政建设 >
关于国土部门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
时间:2014-07-13 17:21来源:未知 作者:信息中心 点击:

 

长垣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国土部门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
市局的相关要求下,我局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巡回报告会,从中看到有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通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国土部门典型案例
2010年12月20日,辽宁省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查明,从2001年至2007年,罗亚平在担任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负责人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累计贪污、受贿3000余万元人民币,另有2800余万元人民币、69万元美金的财产来源不明,涉案金额共计6000余万元。据悉,罗亚平不仅刷新了辽宁官场贪腐犯罪涉案金额的纪录,而且其案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民间因此称她为“三最”女贪官,称其为“土地奶奶”。2012年6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原副局长胡俊受贿案。检察机关指控胡俊利用职务之便受贿700余万元。胡俊受贿事由主要集中在土地规划和使用领域,帮助开发商违规签发用地审批、更改土地用途、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撤销闲置用地公告、签署强拆文件等,几乎涵盖了土地领域腐败的各种形式。从政数年后,胡俊由谨慎受贿到主动向开发商“借钱”买房,一个学者型官员最终蜕变成贪腐的“土地爷”。
从这些疯狂的敛财行为足见国土资源领域的反腐倡廉形势同样已经刻不容缓,严重败坏了国土资源部门形象。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体制不完善国土系统垂直管理后,一些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内部管理机制滞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出现了当地党委政府管不着或不想管,上级部门想管离得远的局面,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所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给个别单位谋取私利创造可乘之机。
(二)人员缺乏流动。一些重要岗位长期由同一人担任,导致某些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及时被纪检监察发现。不能及时得到查处纠正。
(三)思想观念落后。少数同志忽视政治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法制观念淡薄,办事效率低下。这些同志意识淡薄,价值取向错位,停留于旧的体制和思维上,把市场经济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成为办事信条,存在侥幸心理,唯利是图、追求回报,擅自处理事务,玩忽职守。
(四)宣传教育部够。尽管我们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不够深入,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没有形成威慑作用,还没有普遍增强人们国土资源法制观念,动态巡查制止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违法行为未能在开始时就有效制止住,致使工作被动。
三、几点防范措施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素质。一是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违法违纪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二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狠抓党规党纪和各种廉政规章制度的落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以实际行动克服各种不正之风现象;三是突出教育的重点,强化对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对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通过教育,是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敢当公仆的思想,克服特权思想和个人私欲,真正做到不为权利所蚀、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声色所迷、不为人情所误,不断增强抵御腐败的免疫力。
(二)开展专项整治,加强作风建设。要经常性的开展机关作风整顿、软环境整治等专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学习、自查、整改、提高等各阶段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三)推行公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深化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党委公开、用人制度和财务制度公开,推动监督工作有序开展,
(四)抓重点环节岗位,深化源头预防。针对案件易发、多发部位,找准预防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完善机制、制度入手,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形成用权有约束、行为有规范,从工作机制上形成不想腐败、不能腐败的法制环境。
 
一三年六月十四日